智能盲道、特症监护、鼻纹识别……这些AI正在悄悄改变人类生活[CSIA]
 
 
智能盲道、特症监护、鼻纹识别……这些AI正在悄悄改变人类生活
更新时间:2022/10/26 17:20:48  
【字体: 】        

科技向善的温暖与力量。
  
  从2016年3月,谷歌AlphaGo战胜顶尖围棋高手李世石轰动世界至今,今天,人工智能(AI技术)已陆续在toG、toB和toC领域落地了不少应用,特别是针对政府和产业层面的应用相对更加丰富。
  
  这并不难理解。
  
  从需求端上来看,B端的需求更短、更垂直,而C端的需求相对更复杂、也更离散。而作为一种以数据、算法为底层的“进化型”技术,AI企业在行业发展初期很难满足过于复杂的功能需求,因此,大多数AI企业都选择了以B端业务作为开局的,这样更有利于商业变现,著名的AI四小龙莫不如此。
  
  建立起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开拓营收,AI企业将迈入C端市场,这里承载着更大想象空间。《独角兽挖掘机》挖掘了三个AI技术在社会民生层面的应用。尽管他们还未像刷脸支付、自动驾驶等那样被普及和传颂,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科技向善的温暖与力量。
  
  智能斑马线帮视障人士过马路
  
  数年前,导演娄烨根据毕飞宇原著小说改编拍摄的一部盲人题材电影《推拿》,在当年狂揽6项金马奖。
  
  这部电影最直击人心的,是首次向观众直观展示盲人生活、感情中的种种幽微。
  
  其中有一句话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就是当盲人老板沙复明相亲失败时,电影旁白响起:他们把有眼睛的地方叫主流社会。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视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至少有22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仅我国就有1700多万视力残障人士。也就是说,大约每80人中就有一人是“黑暗中的行者”。
  
  对于视障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安全出行在过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而很多人不愿意出门,而现在科技正持续为他们带来温暖之光。
  
  去年3月,美国乔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配备人工智能系统的声控背包。经过训练,这套系统能够识别行人在城市中看到的大多数物体,如汽车、自行车、其他行人,甚至是悬在空中的树枝。此外,该系统还接受了识别其他典型地形的训练,如人行道、草地和路缘,以及大量识别路标的训练;有效降低盲人对手杖的依赖程度。
  
  而在共同基础建设方面,西安、武汉、济南、南宁等多个中国城市,一条条助力视障人士安全过街的“智能盲道斑马线”陆续落地启用,并得到了人们的手动点赞。
  
  以南宁为例。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条过街人行道位于南宁市园湖南路与鲤湾路北二里交会路口,附近有一家拥有100余名盲人师傅的按摩医院。由于盲人师傅们的居住地和工作地中间隔着一条马路,且该路段缺少无障碍设施,这使得他们的出行存在不小的困难。
  
  为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安全过街,南宁交警在该路段增设了一条内嵌盲道的斑马线,为他们指引方向。在此基础上,南宁交管部门还牵手科技企业共同研发技术,使得该盲道同步配套了智能助盲指引系统,让视障人士过马路时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从原理上看,智能盲道斑马线两端安装有射频识别等物联设备,当佩戴有芯片手环的视障人士过街时,设备可以精准识别手环发出的信号,激活智能指引系统,并发出声音提示,让他们知道这里是斑马线。
  
  同时,系统还会联动路边上方的LED屏显示文字“行人过街,请文明礼让”,提醒过往车辆减速礼让。夜间时,斑马线两端的设备,还会增强机动车驾驶人对斑马线上过街行人的视认性,更好的提醒来往的车辆和司机进行减速,提升交通安全系数。
  
  “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这里,有了这套设备,我们过马路更安全了!”视障人士蒙先生在南宁市园湖南路体验了一把智能助盲指引过街,发出由衷感叹。尽管这是南宁当地第一条智能盲人斑马线,但技术惠及更多特殊群体也不再遥远。
  
  渐冻症患者的24小时“陪护员”
  
  在清醒的状态下,看着自己被“冻”住,不能动,不能说话,不能吞咽,直到不能呼吸。这是渐冻症,又称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或称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症状。人们所熟知的当代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科学巨匠霍金,就是位渐冻症患者。
  
  2014年,网络上的“冰桶挑战”让这个罕见病的名称逐渐走向大众视野,相较于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他们要面对的最严峻的生存挑战在于病理期的陪护。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内的渐冻症患者大概就有10-20万。
  
  “差不多是在2014年,她下公交车时容易摔着,感觉腿抬不起来。我们去西安检查,确诊了渐冻症。后来又去了一趟北京,结果还是一样。”陕西兴平的王大哥描述着他妻子沈女士的病情。“这个病发展得特别快,到2016年她只能勉强站起来,不能走路,只好坐轮椅,再到现在,只能一直躺在床上。”
  
  由于沈女士已经不能说话,她的身边一刻都不能离人,除了家人和两班护士轮流照看她的日常起居之外,包括沈女士在内的渐冻症患者到了病情中后期,大概率咽部肌肉功能下降,因此需要一种技术设备,能够及时检测出突发情况,并发出预警。
  
  在2021年前,市面上已有肌电监测之类的应用,但这种方案的劣势在于电极长时间接触皮肤,会引起红肿溃烂,而且有些年纪较大的患者,由于皮肤比较皱,这也使得监测过程不太稳定。
  
  商汤科技自研的AI智能看护系统。
  
  为了同时保证检测结果和患者体验的效果,商汤科技经过半年多的开发、测试和迭代,今年2月,商汤AI智能看护系统正式交付首位渐冻症患者使用。
  
  区别于以往的解决方案,这套看护系统是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对行动不便、吞咽和呼吸困难的病人,进行实时无接触地看护。整套系统搭建简单,只需要保证患者的面部保持在屏幕的中央即可。
  
  这套看护系统把患者家属解放出来,成为渐冻症患者的永不休息的“陪护”。
  
  爱犬走丢?AI鼻纹识别帮找回
  
  如果有人问,近年来哪类消费最红火,宠物市场肯定能排前列。
  
  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产生严重的精神内耗。而宠物温暖、治愈等特征,不仅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心灵抚慰,同时还能在课余闲暇时间陪伴他们。
  
  另一方面,有数据显示,随着80后、90后几代人的父母辈慢慢步入老年,到了2030年,国内“空巢老人”数量或将超过2亿。由此可见,中老年群体对于宠物陪伴的需求并不亚于都市年轻群体。
  
  宠物经济已经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比如宠物繁育、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宠物食品,甚至是宠物丧葬等。不过,对于有宠家庭来说,比这些物质消费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宠物的走失和找回。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养的宠物狗走失了,是否只能满大街贴照片、高价悬赏这种最传统的方式寻找?如果错过最佳时机依然没有找到爱宠,你会选择继续还是放弃?另外,如果找回的狗狗,并不是自家的爱犬那该怎么处理?
  
  AI鼻纹犬只身份识别系统。
  
  AI技术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旷视科技在三年前将这种生物识别技术扩展至动物身上。
  
  有别于瞳孔、脸型等其他认证方式,旷视选择将鼻纹作为犬只识别的关键特征。与人类指纹类似,犬类鼻纹具有唯一性与不变性,因此作为犬只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体征,鼻纹也是其身份认证的密钥。
  
  最早的鼻纹认证可以追溯到1938年,加拿大采用鼻纹拓印的方法为犬只做身份认证:主人只需对准犬鼻进行简单的抓拍或者视频录像,系统通过犬鼻检测,定位出鼻纹关键点,将提取到的鼻纹深度图信息汇入后台数据库,便可为犬只生成一张专属的身份证。
  
  旷视自研的鼻纹识别技术,其核心步骤是使用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方法对犬只的鼻纹特征进行描述、匹配和分类,从而自动实现个体认证。对比DNA认证、芯片认证等认证方式,鼻纹识别的精度更高、操作体验更好、反作弊性也更强。
  
  当宠物拥有专属身份后,就更有助于城市管理者进行犬只管理,有关犬的基本信息、生活动态、消费记录、服务和医疗等信息都将与之绑定。随着鼻纹识别的深入发展,未来,宠物比赛、宠物保险、宠物医疗、宠物零售等场景将会呈现出更多可能性。
  
  事实上,市面上AI赋能的民生应用远不止提到的这些方面。
  
  诸如百度的AIGC智能创作,帮助内容创作者实现“一个人即为一支队伍”;再如商汤的智慧物业,老人摔倒、垃圾满溢等问题都可以被AI系统及时检测到;还有海康威视的智慧文化,与殷墟遗址、汉墓竹简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文物机构共同守护“国家宝藏”……
  
  从2016年3月谷歌AlphaGo战胜顶尖围棋高手李世石轰动世界至今,不过五六年的功夫,大到探索宇宙,中到城市运作,小到出行、零售、支付、医疗、教育等各种生活场景,AI已向人们展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眼下,各类企业纷纷喊出了“AIfirst”的口号,希望能为自身寻找到更多商业预期的过程中,向外界输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尽管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危险,但从服务人类这一点看,AI未来大有作为。
  
 
来源:IT之家        
 
  • 上一篇: 美国人工智能研究所CEO:美国浪费了成为AI领导者的机会
  • 下一篇: 人工智能如何推动能源行业走向数字化
  •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